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多元赋能铺就“向阳之路” 打造青少年成长“品牌矩阵”

发布日期:2025-10-21         浏览次数:

  响亮的工作品牌是关工委的金字招牌,更是工作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多年来,锡山区关工委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完善品牌工作机制,持续探索新内容、新形式,在增强品牌工作的影响力、持续性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锡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已从“零散服务”升级为“品牌矩阵”——既有深耕多年的“老品牌”持续发光,也有创新培育的“新品牌”活力迸发;既有红色文化的精神浸润,也有劳动实践的成长淬炼;既有“五老”榜样的温情守护,也有企业社区的多元联动。这些品牌如同一颗颗“成长种子”,在锡山大地上生根发芽,为青少年铺就一条“向阳成长”的温暖之路。

  一、阵地融合:打造精神传承新地标

  锡山区深挖本土红色与文化资源,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少年的“精神养分”,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传承的“活态课堂”。

  1.红色游线串起“精神密码”。锡北镇红色游线教育基地,以“传承红脉”为核心,串联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严朴陈列馆、寨门烈士陈列馆等7处红色资源,形成特色红色游线,成为青少年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同时创新“红领巾志愿讲解员”机制,让青少年用少年视角、少年心声传递红色精神,实现“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共情效应。2025年上半年宣讲15场覆盖青少年300余人。羊尖镇严家桥村依托“唐苑”古建群、革命历史遗迹等红色资源,开发“红色严家桥”党史研学路线,通过沉浸式情景党课、老党员口述历史等形式,筑牢青少年爱党爱国根基。全年共接待无锡市内45个中小学校师生逾5万人次,已成为无锡周边学校团建、劳动实践、研学活动的“宝藏”好地方。

  2.文化场馆激活“乡土记忆”。东北塘街道倪瓒纪念馆作为区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通过21幅倪瓒画作复制品、5个展厅及声光电互动技术,全面展示其诗书画等多领域成就,让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同频共振”。厚桥街道厚桥文化印记馆以1600平方米展厅,通过文物、场景还原展现厚桥建制沿革、红色历史、民俗文化等,成为青少年了解家乡的“文化百科全书”。东亭街道吴韵文化传统馆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汇集教学名师,传授花道、茶艺、古琴等传统技艺,至今有800余名青少年参与插花、古琴、压花等活动。

  3.非遗传承延续“文化基因”。东亭街道着力打造“非遗双星”“五老”工作室,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章桂兴“五老”工作室的领衔人作为江南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多次走进校园开设木船模型制作课程,带领青少年在凿刻拼接中感受传统造船技艺的智慧;新晋无锡市非遗项目的过氏核微雕“五老”工作室,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核雕技艺的种子,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鹅湖镇关工委以文化传承为内核、以美育培养为导向,搭建集艺术培育、创作实践、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打造鹅湖书院艺术教育基地,举办“鹅湖之星”青少年书画大赛,100多名学生和家长参加,让青少年在笔墨丹青间绽放艺术才情,以书画作品传递美育精神。

  二、实践育人:铺就成长蜕变新路径

  从田间地头到企业车间,从传统农耕到科技探索,锡山区以劳动实践为“成长钥匙”,让青少年在“动手”中“动脑”,在“体验”中“蜕变”。

  1.劳动实践,在泥土中读懂“劳动价值”。东港镇港南村青少年农耕文化馆开展“挑扁担运粮”“亲子割麦”等传统农耕游戏,让青少年触摸农耕文化。羊尖镇严家桥村“研学+基金”模式,整合“唐苑”古建群、田园乡村资源,联动“教授村研学谷”“严小蟹露营基地”,形成涵盖红色教育、农事体验、自然科普与文化传承的综合研学带,年均接待研学学生超5000人次,获评市级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设立“教育基金”,构建三级奖助体系,实现精准激励与长效赋能。五年来共发放奖助金超15万元,惠及158名学子,其中3名受助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就业,带动村民就业50余人。锡北镇金雨良田劳动教育基地,拥有200亩农业基地、2000平方米教学场地,集种植、采摘、科普于一体,2024年获评“省关工委校外劳动教育阵地”,近两年来,共开展了百余次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活动,每年接待学生1万余人次。还有无锡市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港镇锡东生态园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等都成为青少年“知农、爱农”的实践课堂。云林街道云林农贸市场“青少年菜市场研学基地”,指导青少年从识菜、选菜到做菜全程体验,在劳动中学会感恩与责任。

  2.科技实践,在探索中激发“创新梦想”。东亭街道江苏航天大为科技展示馆精心举办青少年参观活动,通过航天科普片和科技工作者事迹宣讲,点燃“科技报国”热情。两年来共举办青少年参观活动共19次,参与学生达1100人。云林街道云昌社区VR体验馆开设党建思政教育、文化体育、安全教育、航天科普知识等课程,既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又通过多感官沉浸式体验激发青少年的探索热情,实现科普教育与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3.社区实践,在服务中培养“责任担当”。东亭街道映月社区实施“五小员”培育计划(小小图书管理员、小小社区助老员、小小社区安全员、小小社区网格员、小小文明引导员),30名儿童志愿者在小区开展实践行动,从“被服务者”变身“服务者”。鹅湖镇圩厍村关工委以“水美乡村”建设为主题,打造“渔”文化科普实践基地,组织辖区学生开展寓教于乐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亲近自然、守护家乡水环境。东亭街道春江花园法律咨询服务站借助资源优势,协调司法、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动配合,精心组织青少年开展普法讲座、专题辅导、实地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

  三、五老赋能:彰显银发先锋新担当

  “五老”是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本力量,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新一代锡山人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级关工委不断探索充实壮大工作队伍的有效路径,锡北镇、东北塘街道构建“五老”人才库,动态调整年龄、身体状况,主动吸纳新退休教师、公职人员。东亭街道定期开展“五老”业务培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打造“学习型”五老队伍。随着“五老”队伍的持续壮大,一股股有活力、有温度的关爱力量中,涌现出一批扎根一线、用行动诠释责任的“五老”典型。

  1.深耕一线的“教育守望者”。东北塘街道董林兴,以“老黄牛”般的执着深耕校外教育一线,作为大马巷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即便身患肾癌,他仍常年坚守岗位,将校外教育辅导站打造成独具特色的育人阵地。他牵头开设“无锡方言与锡剧”课程,让地方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连续5年举办“老少同乐”联欢会,每年演出获得媒体报道,成为连接老少情感的温馨纽带。

  2.温情守护的“摆渡人”。锡北镇黄月英,是“五失四困”儿童心中温暖的“黄奶奶”,2019年她组建“爱满人间关爱班”,带领20余名特殊儿童开展端午做香囊、红色游学等丰富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给予孩子们家的温暖。羊尖镇许长生,用20年的默默坚守,成为贫困学生与希望之间的“摆渡人”,他不求回报地牵线搭桥,积极促成企业家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为困境家庭送去曙光。

  3.用心育人的“专业导师”。东北塘街道于宝良,是当之无愧的育人为本的“银龄榜样”,他曾培养出清华大学最年轻教授朱敏娴,家中荣誉室里陈列的数学教学、国际象棋指导等领域的奖杯与证书,见证着他卓越的育人成果。虽已退休,他仍郑重承诺“只要身体许可,必投入青少年培养”,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东北塘街道过琴芬,作为全国模范教师,退休后自费研读绘本、制作PPT,为一年级学生讲雷锋精神;克服照顾双亲、接送孙辈的困难,用“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问题”的理念打磨课程,让宣讲从“说教”变“互动”,2022年起累计宣讲超百场,被学生称为“最懂我们的老师”。

  四、品牌孵化:培育关工发展新动能

  面对青少年需求的多元化,锡山区关工委以“创新”为引擎,在企业赋能、心理健康、社区服务等领域孵化新品牌,为关工事业注入“源头活水”。

  1.企业关工委从“助困”到“育才”。锡北镇普天铁心股份有限公司关工委,作为“五有五好”企业关工委典型,对内重视青年职工成长,上半年开展党史学习等活动10场次、400余人次参与;对外常年组织青少年体育活动、困难儿童帮扶及捐资助学,已连续12年助学,累计捐赠160余万元、资助学生上百名。东港镇双面呢市场关工委,针对带孩子有困难的青年商户,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开设青年商户子女兴趣班,注重青年商户的发展。厚桥街道中科微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工委,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关工委,重视青年职工培养和职业发展,组织开展思想引领、创业辅导、生活关怀、子女帮教等系列活动。厚桥街道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关工委,依托新能源科技研学基地优势,计划通过“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培训,助力青年职工成长,让企业成为育人新阵地。羊尖镇民营经济关工委精心打造“结对关爱、引领人生”爱心助学品牌,20年累计开展40期爱心助学活动,投入助学奖学资金近500万元,直接惠及贫困生、优秀学子5000人次,2024年启动的“反哺机制”标志着关爱链条从“受助”向“施助”的完美闭环。

  2.心理健康从“干预”到“预防”。东亭街道“阳光心理指导服务站”,采用“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工作机制模式,引进专业心理机构,并让心理咨询师覆盖辖区各社区,为中考、高考家庭的家长举办考前心理疏导讲座3场,参与家长300多人次,成为“家长的心灵驿站”。厚桥街道心理辅导站“1+5+N”模式(党工委领导+5部门协同+N社会力量),为困境、心理危机青少年提供精准服务,形成“信息汇聚—评估—介入—跟踪”全链条支持。东港镇“阳光进校园心理服务站”,实现辖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全覆盖,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辅导、家长辅导、学生团辅及个体咨询等多种服务。

  3.辅导站活动从“单一”到“多元”。鹅湖镇甘露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作为区标杆辅导站,活动硬件设施齐全,“五老”队伍实力突出,包含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专业老师,计划升级“五老”工作室,打造以科技与艺术为特色的青少年辅导站。云林街道云昌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推行“菜单式”服务,将青少年需求转化为“满意清单”,深度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资源应用尽用、共建共享,做到了活动形式多元化、活动时间常态化,学生参与率高。安镇街道九里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打造“七彩‘锡’游记”品牌,围绕赤(红色基地)、橙(应急救援)、黄(农业科普)、绿(自然生态)、青(科研探索)、蓝(文化传承)、紫(艺术体验)七色主题,开展多样化寻访研学活动,建立青少年“成长档案”,搭建线上交流平台,让服务从“线下”延伸到“云端”。截至目前,社区已开展102场研学活动,3000余人次参与;进社区进学校宣讲24场,惠及5925人次。羊尖镇廊下村“七色花”校外教育辅导班,从2006年起步,走过近20载春秋,辅导班已从最初的十几位学生,逐渐发展到200余名学生,以“阳光、坚强、自信、乐学、诚信、谦逊、民主”七个目标为育人核心,课程体系多元,立足乡土需求,注重内涵建设,在周边群众中享有良好声誉及口碑,受益群体覆盖廊下及邻近区域。

  尽管锡山区关工委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但对照青少年多元化需求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品牌发展不够均衡、资源整合不够充分、评估反馈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未来,将继续深耕品牌建设,按照《促进全区青少年健康成长若干措施》顶层设计务实推进,深入实施“培根铸魂”“心理健康守护”等九大工程,通过实地调研、分组交流等方式督导推进,聚力焕新“老品牌”,从“五大维度”培育新品牌,为青少年成长持续赋能。

  一是红色基因传承+:构建沉浸式思政育人生态。在“五大维度”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被置于重要位置,旨在构建沉浸式思政育人生态。锡北镇关工委计划打造“传承红脉・青耕砺志・企育未来”游线,串联红色场馆、劳动基地和企业关工委,构建青少年思政“第二课堂”,推动红色传承、实践成长与企业责任协同发展。东港镇关工委计划打造“导游地图”,以红色旅游和地区特色为核心,串联姚桐斌故居、港下大桥战斗纪念碑、黄土塘战斗纪念馆、锡东生态园、最美乡村山联村及姓氏碑林等特色资源,让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体验乡土风情。

  二是劳动实践育人:打造立体化教育阵地集群。安镇街道鸿翔卢妈妈绿色农场融合生态种养、农事体验、休闲旅游和自然教育等,设有田间课堂、农产品展示馆、户外拓展、农事研学基地等,吸引众多青少年及亲子家庭参与采摘等体验活动。鹅湖镇新星智火生态农场,水系纵横、生态优美,可一年四季采摘垂钓,让孩子们在果树栽培中体验农耕智慧,于水产养殖区探究生态循环奥秘;松芝村甘露青鱼数字渔业基地计划开展青鱼生长知识科普、养殖开捕体验、烹饪技艺传承等系列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历练,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厚桥街道谢埭荡芡实生态文化基地,打造集田园风光展示、人文展示、互动体验、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田园综合体,为青少年构建了沉浸式自然教育与传统文化实践的多维成长空间。

  三是心理健康护航:织密全周期关爱服务网络。在关注青少年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锡山区关工委同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致力于织密全周期关爱服务网络。 安镇街道关工委计划打造“心桥工程”,通过构建心理咨询服务站、家庭教育辅导站“双站联动”模式,嵌入“五老”精准结对帮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团体辅导,为家长开展课程与咨询,助力特殊困境青少年成长,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关系改善。心理咨询服务站成立以来,累计个体咨询超100人次,团体辅导30余场;“家长课堂”“亲子手工坊”讲座、工作坊超百场,参与家长逾2000人次。鹅湖镇家校社联动“‘育’见未来 伴芽计划”项目,提供包含家庭教育公益咨询服务、复杂案例接管、进校现场咨询和心理老师沙龙等服务,公益咨询服务点在指定日期向全镇家庭开放,让广大家庭就近享受优质、免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东北塘街道关工委建设“心之语”心理健康服务站,去年首站落户辖区小学,今年在春塘社区挂牌成立第二个心理健康咨询站,每月定期开展免费心理咨询活动,通过“一对一”辅导、团体疏导、专题讲座等多样化形式,确保辖区孩子及时获得有效心理支持与帮助,同时规划同步开设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课程,采用家长、孩子分室学习模式,全方位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心理健康守护体系。

  四是企业协同聚力:探索“产教融合”育人路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协同发力,锡山区关工委积极探索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育人新路径。东北塘街道江苏恒田企业关工委计划设立专项慈善基金,建立“慈善基金+人才反哺”机制,实施“定点跟踪计划”,定期回访受助学生,关注学业与心理动态,将其纳入“储备人才库”,毕业后优先录用。云林街道关工委计划进一步深化“青年创业大讲堂”,通过论坛、培训等形式,助力青年创新创业,强化企业与青年成长的联动,受到众多创业青年的热烈追捧,现已举办3期。6月9日,邀请复旦大学教授、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在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举办企业青工骨干专题培训,50余名企业青工骨干、各村(社区)企业关工委工作负责人参加;同时推进锡山区首个村级企业家协会关工委“芙蓉企业家协会”建设,构建企业与青年双向赋能、同频共进的育人路径。目前开展企业安全培训、知识讲座共4次,企业职工亲子手作3次。

  五是文化传承创新:激活非遗与现代教育的共生动能。文化是民族的根脉,锡山区关工委注重激活本土文化资源,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羊尖镇关工委打造“锡韵童声,戏润成长”品牌,以严家桥村锡剧发源地资源为核心,联动古戏台、锡剧纪念馆开设实景课堂,编写校本课程,组建“小梅花”社团,由老艺人传授经典剧目,推动锡剧艺术在青少年中的传承,解决受众老龄化与人才断层问题。鹅湖镇关工委计划在人民路社区打造慈善文化研学路线,串联无锡市慈善博物馆、华氏义庄、钱伟长旧居等场馆,形成“荡口慈善文化”品牌,让青少年通过研学了解无锡慈善事业发展史,传承公益精神。(锡山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