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动态 »退役军人局 » 正文

认真讲好抗日英雄故事 培塑青少年的英雄气概

发布日期:2025-09-18         浏览次数:

  在长达14年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中,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迫使倭寇无条件投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期间涌现出无数的抗战英雄和英雄群体。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对于抗日英雄的故事,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场合多种形式大讲多讲,为培塑青少年的英雄气概打下坚实基础。

  一、讲好抗日英雄故事,要以“真”字为基,感悟烈士们的忠魂浩气。触摸英雄的“血肉”不必刻意拔高,重在还原那些真实的细节。在抗战初期的北京,赵登禹将军率部死守南苑,身中数弹仍挥舞大刀冲锋,直至倒在故土之上;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亲率部队与日军血战,弹尽粮绝后仍高呼“为国捐躯、重于泰山”,最后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守护着古都的尊严。在华北大地,百团大战的炮火照亮夜空,八路军冒着枪林弹雨破铁路、毁碉堡,哪怕双手被铁丝网扎得鲜血淋淋也未后退半步,用一场场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左权将军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始终冲在抗日前线,在十字岭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突围,不幸被炮弹击中,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他留下的家书中,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忠诚和对亲人的牵挂;彭雪枫将军率部队在豫皖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他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也是带头冲锋陷阵的战士,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临终前仍然叮嘱部下“继续战斗”,用一生践行了“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誓言。在冀中平原,部队官兵与老百姓并肩作战,把智慧化作杀敌武器:地道战里,纵横交错的地道是“地下长城”,战士们在暗格里观察敌情,冷不防给敌人致命一击;地雷战中,石头雷、瓦罐雷藏在路边田梗,炸得日军魂飞魄散;麻雀战更是灵活,三五成组的战士像麻雀一样机动,时而骚扰敌军驻地,时而破坏敌人铁路、公路,把敌人的交通线搅得鸡犬不宁,在周旋中一次次消灭日寇。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枯草、树皮、棉絮,却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刻;八女投江的壮举震撼人心,1938年1月,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把敌人引向绝境,弹尽后毅然走进冰冷的乌苏浑河,她们中最小的才13岁,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民族大义;在冀东的易县,“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纵身跃下悬崖时的决绝;少年英雄王二小把敌人引入包围圈,用生命践行责任。这些不加修饰的真实,能够让青少年明白,英雄曾是普通人,只是在危难时刻选择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更易引发共鸣,让英雄不再是遥远的符号,晃如犹在眼前。

  二、讲好抗日英雄故事,要“活”字为桥,贴近受众者的适宜语境。根据年龄段特点,可以将英雄事迹做成课件、短视频,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强烈的爱国精神。在课堂上带领青少年学生演唱抗日歌曲;在宣讲时,朗读抗日英雄写给亲人的家书、遗书、血书;用情景剧演绎八女投江前相互鼓励的动人瞬间;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百团大战打破敌人封锁的重大意义,如此等等,使青少年在深情的诵读中感受英雄的柔情与刚毅。编演“冀东地道战”互动游戏,让他们在模拟场景里体验地下作战的智慧;还可以在校园里开展“英雄故事分享会”,让青少年理解抗日英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理想境界,让英雄故事从书页中“走出来”,成为可感可学的榜样。当青少年在故事里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王二小、八名女战士,看到英雄守护家国的骨气血性,自然会生出“我也要这样做,在危急时刻,我也要像英雄那样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三、讲好抗日英雄故事,更要以“行”字为要,培塑青少年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不是口号,而是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面对责任担当不推诿。可以组织青少年走进“刘老庄模范连”纪念馆,在陈列的枪支、泛黄的战报前,聆听82位烈士为掩护主力、阻击日军,战至最后一人的壮烈事迹;或是走进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烈士群雕前驻足,了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从江南大地革命先驱气壮山河的印记里,感受英雄宁死不屈与日月同辉的忠骨英魂。同时指导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敢于挑战难题,破解科学技术难关,像抗日英雄们那样守护国家尊严和团体的集体荣誉。当青少年把英雄的无畏担当转化为自身行动,英雄气概便会真正融入到自身的精神血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日英雄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青少年的英雄气概,是国家的未来底气。用真实的故事打动心灵,用鲜活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用实践的行动滋养品格,用充满震撼力的九三阅兵盛况激励斗志,让青少年在英雄精神感召下,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勇奋斗的新时代英雄,让英雄气概在薪火传承中永放光芒。

  (无锡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清阳服务站 王印廷  方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