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02 浏览次数:
三月的长宁,春风裹着花香。惠山区长安街道长宁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迎来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探险家”。来自长安中心小学三年级的一百多名学生,在这座“宝藏小屋”里,展开了一场充满欢笑与惊叹的研学之旅。
第一站:科学原来这么好玩
“哇!闪电被关在玻璃球里了!”科普馆的“雅各布天梯”展台前,孩子们踮着脚,眼睛瞪得圆溜溜。当紫色电弧沿着金属轨道向上蹿升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讲解员张老师笑着用梳头发起静电的例子,给孩子们解释原理:“这和你们冬天脱毛衣时‘噼里啪啦’的小火花是一家人!”不止“雅各布天梯”展台热闹非凡,整个馆内像个“科学游乐场”:有人趴在“龙卷风”装置前观察气流漩涡,有人排队等着摸“尖端放电”金属球的酥麻触感,还有几个男生蹲在角落研究鲁班锁,急得抓耳挠腮。临走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地摸着展台:“原来科学不用背公式,动手玩就能懂!”
第二站:老手艺里有新故事
拐进二楼的书画展览室,喧闹声瞬间变成了此起彼伏的“哇——”。墙上挂满居民作品:水墨画里游动的锦鲤仿佛要跃出纸面,楷书对联的墨迹还带着淡淡的松香。展柜里的金箔画、竹编等作品更是让孩子们挪不开眼,他们贴着展柜观察的模样,活像一群研究文物的“小专家”。
第三站:课本里的历史“活”了
午后阳光斜斜照进“信仰之光”红色教育基地,玻璃展柜里泛黄的手稿,让叽叽喳喳的孩子们都安静下来。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给孩子们讲述历史故事,当听到革命先烈连夜划船送情报的故事时,有个男孩突然举手:“我爷爷家也有条小船,以前是不是也能当‘情报船’?”童言童语逗得大家直笑,却也把红色记忆种进了心里。
第四站:书页间的奇幻漂流
活动的最后一小时属于社区阅览室。浅木色的书架上,绘本、科普图书、历史故事分类摆放,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座椅上,这里瞬间变成“迷你图书馆”。孩子们抱着书本,有的把书摊在膝头看得入神,脚丫子不自觉地晃啊晃;有的三两个凑在一起,指着《昆虫大百科》里的螳螂照片小声惊呼:“它的镰刀比我的手指还长!”
阅览室一角,陈老师翻开《神奇的空气》绘本,指着插图里鼓着腮帮子吹气球的小男孩:“你们知道吗?刚才科普馆里会飞的球,就是被看不见的空气托起来的哦——”她突然鼓起腮帮做了个夸张的吹气动作,孩子们咯咯笑起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呼呼”吹气,薄薄的书页在气流中轻轻颤动,仿佛真跳起了科学的小舞步。
窗外的树叶沙沙响着,和书页翻动的簌簌声混在一起。陈老师把食指竖在唇边,孩子们立刻心领神会地缩回座位。此刻的阅览室里,只剩阳光在字句间安静流淌。
“我们社区就像个‘百宝箱’,藏着科学、艺术和历史,就等着孩子们来发现。”长宁社区关工委负责人笑着说。这场研学活动,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刻意的说教,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摸一摸、试一试、问一问中,找到了学习的另一种答案。(惠山区长安街道长宁社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