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6-26 浏览次数:
如何让青少年在“说教式”宣讲中真正“走心”“入心”?锡山区紧扣“政策引领、需求导向、创新驱动”三大核心,将本土红色基因、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载体。 2024年,锡山区关工委创新打造“主题教育游学宣讲”品牌,即以青少年学生为中心,“五老”宣讲员结合地方旅游资源优势,深度嵌入“宣讲”与“学习”元素,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宣讲服务,推动传统宣讲向 “行走的思政课” 迭代升级。
一、“双模式+三原则”筑牢品牌根基
锡山区关工委以“固定(示范宣讲点)+流动(游学宣讲)”为核心模式,系统推进品牌建设。一方面,通过固定宣讲深化根基,在东北塘实验小学等4个主题教育示范宣讲点建立系统化课堂,为青少年提供稳定、深入的主题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流动宣讲激活资源,重点开展游学宣讲活动,将宣讲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现场,让青少年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教育的力量,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紧扣“安全性、教育性、实践性”三大原则,建立“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安全保障机制,从路线规划、场地核验到应急预案均严格把关,确保活动零事故。
二、“场景化+互动化”激活教育动能
锡山区关工委将区域内教育基地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青少年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感知社会、培育情怀。一是现场式讲解让历史从“文字”走向“实景”。锡北镇宣讲组组长戴福明在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带领师生“走一段旧路、看一件文物、讲一段战史”,让“铁军精神”从文字变为可触可感的记忆。在王莘故居,通过讲述王莘创作《歌唱祖国》的历程,结合故居“歌起荡口”“歌声引路”“歌者不息”的展陈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蕴含的爱国情怀。二是沉浸式体会以“角色代入”促“情感共鸣”。在倪瓒纪念馆,学生们参与古琴体验、书法书写,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对话”;厚桥街道“红领巾讲解员”与“五老”同台宣讲,实现“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共情效应。三是实践式互动让思政教育“链接生活”。在鹅湖镇新星智火生态农场、羊尖镇“阳娃农场”,宣讲员讲解“劳动创造幸福”的哲理,指导学生参与种植、采摘,让“劳动小技能”成为生动的思政课。
三、“多方协同+资源整合”强化品牌续航
锡山区关工委立足“资源整合、力量聚合、辐射扩大”目标,为品牌可持续运行注入强劲动力。一是队伍共建:“老青少”三代宣讲梯队激活教育内生动力。以222名“五老”宣讲员为核心,吸纳“红领巾讲解员”“青年讲师”等群体,形成“老带新、少促老”的多元化宣讲梯队,实现宣讲亲和力与权威性的双重提升。二是部门共治:多部门联动打通资源供给链。区关工委牵头联合区委政法委等13部门建立“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成效共评”机制;落实培根铸魂工程,学校按需“点单”宣讲主题,校外教育辅导站、基地、企业提供场地,形成“需求-资源-活动”闭环模式。三是宣传共融:从线下现场到云端课堂的破圈传播。“主题教育游学宣讲”吸引了《中国火炬》《学习强国》《中国江苏网》《无锡日报》《新锡山》等20余家国家、省、市级媒体的专题报道,相关内容阅读量超10万人次,让教育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扩大了受众覆盖面。
数据显示,活动引起了学生们的深度共鸣,90%以上的学生表示“活动形式新颖、内容生动”,85%的学生能主动讲述红色故事或劳动感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讲”。同时资源效能释放显著,71个教育基地利用率大大提升,各类资源从“静态展陈”变为“动态课堂”。
锡山区以 “主题教育游学宣讲” 为支点,撬动了青少年思政教育的 “沉浸式革命”。 未来,锡山区将继续以创新为笔、资源为墨,持续深化品牌建设,深化“四个一批”工程,即开发一批精品路线、升级一批数字体验、培育一批专业力量、构建一批长效机制,形成 “校-家-社-企”四方联动的锡山范式。(锡山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