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交流 »基层经验 » 正文

智共育 协同致远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关工委“三维联动”打造教联体育人新生态

发布日期:2025-03-06         浏览次数: 40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关工委根据“教联体”建设要求,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双核驱动”育人体系:纵向深挖学校“榜样文化”精神富矿,横向对接区域育人主张,通过“资源联建、课程联创、实践联育”的三维联动协同机制,联智共育,协同致远,打造校家社深度呼应的育人新生态。

  一、资源联建:构建全域育人矩阵

  统筹教联体特色场域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基地”双轨并行模式,构建可视化的“育人资源云图鉴”。创新设计“一核引领,三带联动”的主题研学体系:以培养“奋进”品格为核心,串联红色教育带、劳动实践带、非遗传承带,形成“基地共建、课程共研、师资共享”的立体化实践网络。

  构建“全员育人责任链”,鼓励所有学科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堂德育渗透”全覆盖。同步激活家长与社会资源:结合学校“养初讲堂”,邀请家长来校交流讲课;依托周边社会实践基地,聘任基地工作者为校外辅导员,与基地共建课程,形成“教师专业引领、家长特长反哺、社会资源支撑”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立足物型空间共建、德育力量融通的坚实基础,构建“基地支撑、队伍赋能、媒介传播”三位一体的协同网络。依托学校“和美传媒”电视台,系统开发《榜样面对面》访谈专栏,遴选特色学子、特长家长、知名校友进行深度对话,实现榜样资源的立体化开发。联动市博物馆,拍摄《院士我想对您说》宣传短片,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实现多维度展播。创新实施“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工程,依托校外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影像化记录教学过程,形成“基地实景浸润、家长资源活化、媒介矩阵传播”的育人资源全链闭环。

  二、课程联创:打造贯通培养体系

  立足百年老校精神富矿,以“寻根、浸润、践行”三维进阶体系重构榜样育人生态。通过系统梳理杰出校友奋斗历程与乡贤文化精髓,构建贯通国家课程、校本资源与实践基地的课程开发链。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项目化拓展、校家社课程协同化开发”三级联动,实现“知榜样精神、悟榜样力量、践榜样担当”的品格进阶,真正实现榜样课程的迭代升级。

  聚焦“农事劳作传技艺”、“非遗制作守匠心”、“生活服务育责任”三大维度,形成阶梯式劳动实践体系:低年级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种子培育、绿植观察等活动,提升劳动认知。中年级依托周边农业实践基地完整参与水稻种植、果蔬采收,沉浸式体验劳动乐趣。高年级在非遗工坊基地开展制作技艺创新实践。同步构建劳动技能徽章、劳动实践积分等多元评价维度,实现学生劳动过程可追溯、劳动成果可呈现。

  创建“家校成长共同体”课程体系,形成“需求诊断、资源整合、课程研发实施反馈”的闭环机制,实现“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课程共建生态:开发家校共育系列课程,设置“亲子沟通艺术”、“家风建设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由班主任、心理教师与优秀家长组成课程团队。结合学校内涵建设项目,开展家校研学课程,指导家长利用假期带着孩子打卡各类场馆,入美之境,以美育人,让学生与环境“和美共融”。

  三、实践联育:激活协同育人动能

  突破物理空间边界,建立“校内微生态、社区中生态、社会大生态”育人生态圈:在校内打造“校史长廊”、“敖庆广场”等主题场域,形成浸润式育人微环境。整合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和桥龙泉豆腐干工厂等实践站点,联动社区建立“15分钟育人实践圈”。拓展区域资源,按计划与市博物馆、科技馆、党史馆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明确各年段实践目标与实施路径,开发跨场域实践项目。

  在现有“赋分、争星、换币、夺章”进阶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基础达标+特色发展”双轨评价机制:将学生在基地实践、家庭劳动等场景的表现纳入评价,并通过图文日志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家庭劳动中的成长轨迹,形成专题报道。增设“社会实践勋章”、“家校共育之星”等特色奖章,每学期举办“校家社三方评议会”,由教师、家长代表、校外辅导员共同审议颁发奖项,形成多元参与的激励闭环。

  完善“全员德育导师制”运行机制,建立“1+N”跟踪辅导体系(1名教师联动家长、校外辅导员共同指导5-8名学生)。定期召开校家社三方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实践安全、资源调配等实际问题。编制相关工作指南,明确工作规范。开展“家长督学日”“基地开放周”等品牌活动,推进教联体协同育人常态运行。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关工委)